關于數字經濟、大數據、云計算、人工智能等近年議論很多,最新進展來看,政府官方對數字經濟日益重視。2021年底到2022年初,先后有三份重要文件發布,一是《國務院關于印發“十四五”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的通知》,開篇提出“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、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,是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,以現代信息網絡為主要載體,以信息通信技術融合應用、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推動力,促進公平與效率更加統一的新經濟形態。”并對中國數字經濟進行全面部署;二是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《金融科技發展規劃(2022-2025年)》;三是銀保監會發布《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》。
在數字化給全球各國經濟、人民生活方式帶來深遠影響。從數據上看,2020年發達國家數字經濟規模達到24.4億美元。中國發展正“彎道超車”,主要呈現幾方面特征,一是數字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;二是將數據作為一種要素資源,創造了新動能;三是數字經濟全球合作呈現出新格局。當然,中國在數字經濟方面發展一定程度上是“后來者居上”,我們應該看到差距,特別是在制造業數字化的滲透率,中國當前僅為19.5%,不僅低于發達國家33%的平均水平,與制造強國德國(45.3%)差距更大。言外之意是,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都用最新的數據來武裝所有產業,提升產業效能。
總而言之,數字經濟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、重塑全球經濟結構、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。對中國金融而言,以自身數字化轉型助力高質量發展過程中,支持數字經濟是排在前面的關鍵組成部分。
第一,數字經濟要求提供更加精準高效的金融支持。金融業要推動產業數字化落地生根。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、服務建設數字化政府、更好服務市場主體等ToB、ToC、ToG方面,金融都可以發揮很大支持作用。通過數據連接,一方面促進金融發展;另一方面促進經濟實體發展。
第二,數字經濟要求金融產業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。當前金融機構紛紛進行數字化轉型,從投入看,比如我所在的中國銀行,2021年投入186億元,增速比前一年增長11%點多。銀行業數字化轉型步伐完全取決于客戶的需求,取決于銀行業需要轉型,需要尋找新動能,需要發展新業態。
第三,數字經濟為增強金融服務的包容性創造了條件。以往在大家印象中,大銀行服務小微企業非常困難,成本也不劃算。但恰恰在最近三五年內,通過線上大數據的連接,包括中小銀行在內的銀行業跟政府合作多數據源頭,從海關對外貿,工商企業注冊數據,一直到主管部門等多方面介入后,可以從更多角度評判一個客戶。也為銀行節省了成本,還通過模型制定提升了效率,強化了風險防范?梢哉f,數據化對銀行業的影響是天翻地覆的。
第四,數字經濟要求構建更加安全的金融體系。由于存在數字技術濫用,才出現了此前的平臺亂象;保護個人隱私等數字安全問題需要更為嚴格的監管。此外,數據跨境流動問題更是直接涉及國家金融安全。
因此,產業數字化過程中的金融自主安全性需要高度關注,需要建立更為一統的系統和系統安全工程。尤其是對于“卡脖子”問題,亟須補短板。對于銀行業而言,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。
第一,加快數字化轉型,打造面向未來的數字化銀行、開放銀行。當前,整個金融界特別是各大銀行都在樹立“以客戶為中心”的數字化轉型新思維。但數字化轉型不意味著僅僅進行巨額投入,很重要的是觀念理念、體制機制的適配性。數字化思維、互聯網思維和銀行原有的經營理念完全不同,科技賦能和網上業務遷移對現有銀行體制機制提出了嚴峻挑戰,原有部門林立、豎井化、數據不通、數據源不準等弱點顯現出來,成為當前亟須改變的短板和弱項。
第二,重新定義服務邊界。中國銀行正在推進四大場景戰略建設,一是教育場景;二是體育場景,以冬奧銀行、雙奧銀行為牽引做體育場景;三是銀發場景;四是跨境場景,按照國家要求下沉服務重心,把金融業務直接鑲嵌到社會、實體經濟中,這樣就形成了“開放銀行”的概念。在此理念下,銀行運營的不是金融產品,而是客戶需求的內容。銀行要提供客戶思想、生活、理論實踐等各方面服務,運營的完全是非金融的內容,通過導流引導客戶,最終金融產品就成了一種自然而然的服務。因此,銀行要強化科技引領,打通數字普惠的新模式。
第三,防范風險,將打造整個IT系統的安全作為重中之重。俄烏沖突發生以后,對于金融業而言,最關注的莫非是被稱為“金融核彈”的SWIFT系統被掐斷的風險。這為未來中國金融的發展敲響了警鐘。我們必須有所準備,通過數字經濟來保證國家金融安全,保證外貿經濟各方面安全。(本文根據劉連舸在2022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的講話整理而成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