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以來,隨著泉果基金獲批以及明星基金經理趙詣加盟,有7年發展歷史的個人系公募再次引發市場關注。
日前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表示,個人系公募的規模增長遠超行業平均水平,且形成了聚焦主動權益或固收領域的發展格局,但公司之間的業績存在較大差異。在經過創業期之后,目前已有相當部分的個人系公募逐步降低了對核心人物的依賴度,并通過吸引更多專業人士、打造現代化投研體系,提升自身的“造血能力”。
差異化發展
數據顯示,截至4月14日,全市場個人系公募數量超過20家。截至2021年年末,有規模統計數據的22家個人系公募,整體非貨幣基金管理規模為4901.22億元。其中,有11家公司非貨幣基金管理規模在百億元以上,泓德基金以984.56億元位居第一,排名第二的鵬揚基金規模為907.10億元,緊跟其后的是睿遠基金(633.96億元)、匯安基金(476.96億元)。其余11家公司中,有6家的管理規模均未超過10億元,其中明亞基金、易米基金的規模在5千萬元以下。
在公募行業逾26萬億元規模中,個人系公募的管理規模占比較小,但后者的規模增長速度明顯超出行業平均水平。數據顯示,在2017年-2021年,個人系公募非貨幣基金管理規模增速為1512%,遠超過同期全行業平均規模增速。
在興華基金總經理韓光華看來,個人系公募目前數量只有20余家,但各家公司的能力圈有所差異,各家公司發展模式也存在差異,既有聚焦權益的公司,也有聚焦固收的機構,因此不能簡單地以管理規模評判單獨個體公司的發展態勢。
目前,20余家個人系公募中,多數是以主動權益投資見長的公司,如中庚基金、睿遠基金、泓德基金,博遠基金、鵬揚基金更是主攻權益領域。這些公司的業績存在較大差異。數據顯示,截至目前,中庚基金旗下產品近1年和近2年的平均回報率分別為17.20%和27.82%,睿遠基金旗下產品同期的平均回報率則為-6.88%和6.72%。
持續吸引人才
從個人系公募背景來看,創始人大多是有著較高業內知名度和豐富履歷,如睿遠基金總經理陳光明,擁有20多年的從業經歷,曾任東方證券總裁助理,上海東方證券資管董事、總經理等職;鵬揚基金總經理楊愛斌曾在華夏基金擔任固定收益總監;泉果基金發起股東王國斌和任莉,分別是東方紅資管原董事長和原總經理。
此前業內一度認為,個人系公募對核心人物的依賴過大,導致發展難以提速,但從近年發展來看,情況正在發生變化。
今年3月,2020年公募冠軍趙詣從農銀匯理基金離任,加盟泉果基金已板上釘釘。早在2020年前后,基金經理唐雷就加盟了東方阿爾法基金,目前已成為東方阿爾法基金的投決會委員、助理總經理、公募投資部副總監、研究部總監。因成功捕捉到新能源科技行情,唐雷的產品管理規模在2021年突破百億元。繼唐雷之后,從業經驗逾10年的喬海英也在去年年中加盟東方阿爾法,現任公募投資部副總監。
個人系公募高管李華(化名)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,截至目前已有相當部分的個人系公募經過了創業期的煎熬,逐步吸引更多專業人士加盟,成為實現“造血能力”的重要一步。和其他類別的公募相比,個人系公募有較靈活的投研體系和股權激勵等機制,培養出有凝聚力小團隊的幾率較高。
提升自身“造血能力”
在鵬揚基金督察長宋震看來,個人系公募最大的優勢是制度靈活,能夠將從業人員的長期激勵與持有人利益捆綁得更加一致。專注為投資者創造長期收益,進而會推動個人系公募的長遠發展。
東方阿爾法基金總經理劉明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,該公司采用公、私募機制相結合的方式,使得團隊員工凝聚力大大提升。并且,團隊實施股權激勵,公司和基金經理都會跟投,能較好地解決團隊穩定性等問題。
劉明直言,在經過前期的初創階段后,接下來的重要任務是建立一套可持續的穩定機制,吸引優秀人才不斷加入團隊,為持有人、公司持續創造價值。“只有把產品業績做好,才能逐步打開這個局面,是厚積薄發的過程,需要時間和耐心。”
談及“造血能力”時,同泰基金總經理馬俊生提到了投研架構這一核心因素。他表示,公司的“造血能力”源于員工知識體系、能力體系、產品架構的自我循環和自我成長,進而為客戶帶來持續盈利。這就要把打造科學的投研體系放到重要位置。這種體系不是以打造某幾個明星基金經理為目標,而是通過泛標準化和從嚴管理,打造出一支有長久生命力、能協同作戰的投研隊伍。
李華認為,個人系公募不僅要淡化創始人的能力圈影響,還要形成規范化的投研體系運作,可以只聚焦某些細分投資賽道,但投研分工、投研流程等方面要逐步朝著現代化方向前進。在這方面,大型頭部公募依然是值得借鑒的對象。